“耕而陶造”古拙的梨式朱泥小壶
散茶因壶泡的要求改良益精,小壶亦由散茶的流行日见其巧。紫砂小壶,内含风骨,外显温润,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在其《秋园杂佩》中誉紫砂壶为“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明代中后期的文人群体极富特色,既具魏晋南北朝风骨又得宋元文人风尚,他们以佛、道释儒,又能独抒性灵“聊写胸中逸气”。尤其这些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的明代文人,彼时的他们“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于石台、案头、小几置壶一把,“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简约淡雅、道法自然的文人情怀与气质拙朴幽野的紫砂壶在明代得到了完美契合,使“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从此,小型茶壶在文人居处的茶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今不衰。
回过头来我们再审视一下紫砂壶的第一个高峰——供春壶。作为一个小家童的供春,并且是偷艺于金沙僧,他的壶怎么就出名了呢?天赋手巧自不用说,也要知道供春可不是一介普通的家奴小童,其主吴氏在宜兴当地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供春的主人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善唐寅,其父吴纶与明代大文人文征明、仇英、沈周来往甚多。吴颐山“甫冠笃学,历游诸名彦门,闻识益广,正德……登甲戌进士”。近距离的文人家族陶染,必然滋养了供春之审美意趣。恰恰是其壶首创仿生树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随意赋行,意趣天成,迎合了时代之审美,方能留名后世。
“耕而陶造”朱泥直嘴梨形壶
金木散人编写的明末白话小说《归莲梦》有如此文字:“香几上摆着一座宣铜宝鼎,文具里列几方汉玉图章,时大彬小瓷壶粗砂细做,王羲之兰亭帖带草连真。”其中“粗砂细做”四字尤其值得注意。许次纾言:“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文震亨说:“壶以砂者为上。”可见“砂”才是紫砂壶的真正核心。砂为壶之骨,紫是壶之衣。茶壶生胚制作完成后,要通过明针工艺再将生胚表面作精良的修整。明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把砂壶表面压平刮整,还会令较细的砂粒溢上表面。这些砂粒在烧结过程中没有完全融化,在半熔融状态下与表层的粉料形成了紫砂壶起伏有致、珠粒隐隐、温文尔雅、拙朴幽野的特有质感。“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土聚为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紫砂壶天生就带着中国传统文化自有的温柔。
明末清初,活跃在康熙年间的紫砂大家惠孟臣善制小壶,即后世工夫茶所言之“壶必孟臣”。其时亦有花货茶壶鼻祖、制壶大家陈鸣远活跃在康熙年间,陈善制梅干壶、松段壶、瓜形壶、莲子壶等自然型类砂壶。尤其是他开创了将传统绘画书法、铭款镌刻于砂壶的制作工艺,为朴素的紫砂壶体注入了雅致的文人气息,紫砂壶一步迈入了真正的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绩。雍正时的陈汉文、王南林、杨继亦是制壶名手。雍正时,紫砂壶出现了一种色釉彩绘新工艺,雍正、乾隆时期又添堆花拟形、雕花填彩、泥金银的工艺。此类壶尽管产生了不少传世作品,但是这种装饰毕竟掩盖了紫砂器拙朴自然的本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乾隆时有著名工匠陈文伯、惠逸公、潘大和、吴阿昆等。尤值得一提的是乾嘉时期的书画家、篆刻家、制壶名家陈鸿寿。陈鸿寿,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西泠八大家之一,喜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依托深厚的美学造诣,陈曼生将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与陶艺家杨彭年及其胞妹杨凤年合作创造了经典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赢得了壶史上“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之美誉,亦使得文人壶走到了历史巅峰。至晚清,尚有名家黄玉麟、邵大享等人,但随着经济的衰落,紫砂壶艺发展趋于低迷,一蹶不振。叶恭绰的《阳羡砂壶图考》之言确确:“夫砂壶一微物耳,而制作良窳,实与文化生沉具有关系。故创于正德,盛于嘉靖、乾隆,而衰于道、咸,以后其体制则有朴而工而巧,而率且俗。”至此,紫砂壶的发展脉络阐述完毕。
清乾隆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宜兴窑紫砂泥绘烹茶图题乾隆帝御制诗六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谈一下日常生活中紫砂壶选购、使用的常见问题,供广大茶友参考。
一、“一壶一茶”。持有此种观点的人宣扬一把紫砂壶只能泡一种茶,如果再泡其他的茶,茶汤就会串味儿。为什么再沏其他的茶会串味呢?原因就是这把壶的壶体结构是疏松的,疏松就意味着壶体可以吸附茶香。用吸附了彼茶香的壶去泡此茶香的茶,当然要串味儿,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壶体结构的疏松呢?答案是温度。周高起言:“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明代大茶家许次纾说:“顾烧时必须火力极足,方可出窑……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文震亨的《长物志》认为“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方好,古今一理。紫砂壶的烧造温度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制壶泥料的性质、作者对壶体造型的把握、对壶身发色的要求这几点来共同决定。一般来讲,紫砂壶的烧造温度在1100°C—1180°C之间,个别情况会接近1200°C。紫砂壶的本质是陶,一把如此温度区间下烧造出来的紫砂壶,它的壶体结构是很致密的,基本接近瓷器了。这种高温下烧出的壶仅仅会吸附极其少量的茶香,在实际使用当中是感觉不到汤水串味儿的。反之,低温下烧出的紫砂壶,壶体结构疏松,能吸附大量的香气,必然导致茶汤的串味儿。所以说我们选购紫砂壶时一定要选择高温烧造的壶,这样的壶既能达到节省开支即一壶通杀六大茶类的目的,又会让泥料中有害的物质在高温烧造过程当中得到挥发而无妨饮茶者的健康。当然,有的茶友喜欢收藏,购买许多种造型的紫砂壶,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与此无关。
二、开壶。新买的紫砂壶需要开壶吗?据说开壶是要把豆腐、糖类投入水中与壶一起煮,真是让人开了眼。低温烧制的紫砂壶恰恰是有土气的,所以才要用这些办法去除掉土气。另一原因是壶的泥料有问题,为了去异味,所以教人开壶。原料合格、烧结到位的紫砂壶是不用开壶的。一把新壶,用开水冲涮一两遍即可沏茶。当沏茶者每次要从一种茶换沏另一不同种类茶的时候,只需用热水冲洗一下壶的内里,然后倒掉,就可以换茶了。一把新出窑的紫砂壶整体色泽应显哑光,含蓄不张扬;光芒四射的壶,要避而远之。若实在确定不了面对的紫砂壶是否合格,那干脆就用瓷质的壶或盖碗吧。
三、紫砂壶的透气性。市场上,紫砂壶的一大卖点就是其透气性。众所周知,所有的陶器都是有透气性的,紫砂壶也不例外。紫砂壶透气性越高,说明它的结构疏松,说明它越能吸附茶的香气而影响茶汤的滋味。一把紫砂壶若不能准确地反映汤品,透气性好又如何呢?不妨再换个角度思考,与外部空气直接相通的紫砂壶的壶嘴透气性高还是壶体的透气性高?刻意宣扬壶体的透气性,其意义到底有多大?想想就明白了。
四、手工制作的紫砂器、瓷器,每一个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内心的温暖。火中取器的物件,偶有不影响大美的细小瑕疵是正常的。茶友不要拿现代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冰冷的工业产品的标准去衡量手工制品,没有可比性的。紫砂壶在日常使用当中,避免用有油的手抓壶。每次用完壶,都要用清水里外冲洗,然后用软布擦一下,倒置晾干。建议将壶放在一个塑料盆里清洁,这样可以避免摔坏。我见过很多朋友洗壶的时候,脱手把壶或壶盖摔到地上,很是可惜。如果真是意外地摔碎了,千万不要扔,把碎渣收拾齐全,找一个懂得金缮的匠人,把它缮起来,亦别有韵味。紫砂壶可沏茶、可把玩,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良好的使用习惯一旦养成,壶会越用越漂亮。呵护它,爱惜它,让它成为于茶生活中陪伴自己的挚友。
泥,是死的,
手,是活的。
揉抚轻拍遂成了你,
修捏百转就有了魂。
精神出于炉火,
雅韵幽生案头。
你,若认出了我,
我,定能懂得了你!
拈花一笑,寂静欢喜。
紫砂壶全手工制作过程(一)
紫砂壶全手工制作过程(二)
烧制完成的紫砂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虽然不相见 天降酷宝墨少喜当爹 七零军婚:带着空间随军生三胎 夫人总想气我 苏柠周娇娇 女帝:开局奉旨抄家,哪有百万脏银 白夭柳幸川 都市极品医神 惊!禁欲裴总回国后化身宠妻狂魔 开局觉醒万古吞天决 王秀陆云鸿 透视神医在校园 儿童分析的故事 终极奇才 宋栖秦珏 磨字:日本全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的书法之道 坑爹萌宝已上线 苏禾郁景延苏蓁 她只想逃离 说我人族最弱,我镇压诸天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