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小说网

电台小说网>不忍细读的大汉史 > 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1页)

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1页)

赤眉军与绿林军

王莽是一个意识超前的人,他思想远大,理想崇高,但是能力非常有限。他篡位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原本是想缓解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企图通过这些改革改变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进而起到巩固新朝政权的效果。但由于他大刀阔斧的改制触及了地主和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导致王莽只能中途放弃。同时,由于用人不当,贪官污吏趁机利用改革剥削百姓。再加上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发了西汉后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西汉王朝自汉宣帝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本就积压了很多问题,王莽的新政权不仅没有为汉朝带来新气象,反而使局面越发混乱。

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非常不走运地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甚至闹出了“野菜战役”。公元17年,南方荆州地区闹饥荒,老百姓们没有粮食,无法填饱肚子,就开始漫山遍野挖野菜吃,结果野菜很快也被挖光了,于是老百姓们为了野菜自相残杀起来。

荆州附近有一座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这里一个叫王匡的人看到村民们为了野菜时常大打出手,就自发地组织了一帮人去调解,渐渐地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大家就提议干脆让他当首领,一起造反。为首的王匡、王凤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只是觉得与其被饿死,不如拼一把,于是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带领这帮饥民占领了绿林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队伍壮大到了七八千人。王莽接到绿林军造反的消息后,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却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周围的几个县城,他们每攻占一个地方,就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分一些给当地穷人,留一些搬到绿林山。

放出来的囚犯和饥民发现跟着绿林军有饭吃,于是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没多久绿林军的人数增加到五万多。这时的王匡开始有想法了,当年陈胜吴广起义也才不过几千人,可是他运气不太好,第二年准备杀到长安拿下王莽自己当皇帝的时候,绿林山爆发了瘟疫,死了一半多士兵,剩下的人有一半不敢留在山上,只好下山做了流寇。后来绿林山的这拨起义军分成了三部分,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流窜到各个城市附近烧杀抢掠,把整个南方搅得天翻地覆。

当绿林军在南方造反的时候,东边也有一支起义军逐渐壮大,号称“赤眉军”,为首的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吕氏。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吕氏是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人,以经营酒坊和酒楼为生,她有个独生儿子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而被定罪处死。失去儿子的吕母悲愤万分,决意暗中联络勇士,谋划为儿子报仇。她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设酒店,购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有些青年来买酒,手头没钱,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如果有困难,吕母就借衣服、粮食给他们。

贫苦农民于心不忍,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吕母说:“既然你们闲不住,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开挖一下吧!记住,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人们听了吕母的话,拿锨扛镢,抬筐运土,把河道挖深加宽。他们把河挖的泥堆到一块,筑成一个大土台,称为崮子,这就是后来吕母起义的点将台。旁边的小河也叫做崮河。

没过几年,吕母的家产用尽。这些受惠的贫穷农民,中秋佳节相聚议论,凑起钱财衣物要偿还吕母。吕母不收,哭诉道:“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更加火上浇油,异口同声地答应,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起义军在崮河两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入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当时,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再加上捐税沉重,大量农民破产,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不久,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千之众。

经过三年准备,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活捉县宰。县里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吕母连连叩头,为县宰请求饶命。吕母义正辞严地斥责道:“我的儿子犯了小罪,本不该处死,但是却被县宰所杀。杀人者应该偿命,又何必求情呢?”于是立即将县宰当众问斩,并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然后再回到海中。

其后,吕母率部转战于崮河两岸、琅琊附近,声东击西,多次与官军激战,取得了多次胜利,给王莽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这时候,另一拨起义军带领几百人在泰山周边活动,为首的叫樊崇。吕母由于年纪太大,起义后没多久去世了,她手下的人于是都投奔到樊崇队伍中。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实力比较接近于正规军,作战能力比绿林军要强,人数也多。

樊崇率领的赤眉军在打击王莽政府军的时候占领了泰山附近一个叫式的地方。式原是汉皇族之领地,式侯之远祖为高祖(刘邦)之子齐悼惠王。这个地位后来由哀王襄继承,其弟刘章则受封城阳。刘章六世子孙荒王之子刘宪在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被封为式侯。式侯刘宪死后,其地位由其子刘霸继承。但由于刘霸无子嗣,其弟刘萌则成为第三代式侯。刘萌有三个儿子,分别为为恭、茂和盆子。樊崇打过来的时候,刘萌已经去世,三个儿子中只有刘恭比较有文化,茂和盆子由于出生比较晚,正好赶上王莽当了皇帝因而没有受皇族待遇。占领式给樊崇的造反军注入了新鲜动力,他趁势以其大军占领了整个现在的山东省地区。

赤眉军的“赤眉”是有来历的。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由于农民军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大字不识一个,为了避免战斗的时候杀错人,樊崇下令,让部下都把自己的眉毛上涂成红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匡大军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打了个败仗,人也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战越勇,最后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打败了王莽的政府军的消息一传开,推翻王莽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黄河两岸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一些没落的贵族和地主也乘机起兵,其中就有刘縯和刘秀兄弟俩。

昙花一现的新朝政权

王莽称帝后,为了防止刘氏家族的复辟,下令禁止所有刘家的人做官。但王莽这个人又比较讲究,他也是受了刘家的恩惠才走到了权力的顶峰,因此觉得这样做良心上有些过不去,所以让刘氏家族的人拥有很多的土地和财富。刘家的人不能做官但是很有钱,所以当赤眉军和绿林军起义的时候,南阳郡的刘縯和刘秀兄弟也在蠢蠢欲动。

刘秀,字文叔,祖籍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白水村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自幼丧父,孤儿寡母在叔叔刘良的照顾下生活,直到他长大。年轻时的刘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为人讲究诚信,处世谨慎,性情温和善良。

刘秀和刘縯兄弟俩一开始并没有起义的想法,确切地说,刘秀是绝对没有这个心思的。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土豪”,将来让他的儿子能有几亩地种,也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生逢乱世,过安稳日子的打算比较不靠谱,当新朝军队主力被击溃后,刘縯与刘秀抓住机会乘势而起,竖起反旗。公元22年,刘秀随兄长在南阳起义,从此走上了一条波澜起伏的人生之路。刘秀兄弟俩虽然有皇族的身份,但实际上社会地位并不高,在当地也没有什么权力,只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于是他们选择了加入当时名气比较大的下江、平林起义军。史书记载,刘縯集智、勇、力于一身,很快屡立战功,在庞大的起义军队伍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刘氏一族的另一个人——刘玄也开始受到关注。刘玄也是西汉皇族后裔,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为刘子张,母为何氏,与刘秀是族兄关系。刘玄资质平庸,年轻时也比较讲义气,他的弟弟被别人杀害,他广宴朋友,要为弟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后杀人,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刘玄被迫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军”。正在这里避难的刘玄参加了平林兵,担任安集掾的职务,后平林军与绿林军合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人与土地  董小宛  高手下山:开局拿错婚书  太平天国  悬崖边的名士  高手下山:开局九封婚书  武碎玄天  不容青史尽成灰:隋唐宋元卷  开局相亲,师父逼我祸害绝色女总裁  万古第一邪神  八大胡同艳闻秘事  十国帝王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兵甲三国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慈禧全传  一个人的遭遇  骗枭  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异界练级狂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