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现代经济增长。加上「现代」两个字,就大不相同了。
【现象引入:为什么大学生和高科技公司都在大城市扎堆】
有一次,我回家跟中学同学在一起聚会,我们现在的同学,都是五湖四海,遍布全国,甚至遍布全世界。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些生活、工作在上海的说,你看我们这些人,都离开家乡了,到了上海来,我们现在这些三四线的城市都缺乏人才。我一般来说不大愿意跟别人争论问题,但我心里就是犯嘀咕,你自己怎么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工作生活,怎么不回到老家呢?
我们很多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今天正好生活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你可能也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一方面每次回家以后就开始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小城市留不住人才,但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做就业选择的时候,又优先选择大城市。
那么像这样一种大城市集聚人才、中小城市人才流失的现象,是不是只有中国才存在呢?
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美国,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那些大学生比重较低的城市,大学生的比重几乎没有变过。而大学生毕业都到哪去了?到大学生比例比较高的地方去了,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所以,全世界范围之内大学生扎堆这样一个现象,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那么,为什么要到大城市去呢?大城市一方面被大家抱怨说,交通拥堵房价高;但是一讲到就业,所有的小伙伴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不仅大学生毕业以后,会扎堆在大城市,其实如果你看一些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的大公司,也会集中在大城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如果你发现了一些大公司的总部,真正发展总部经济的,其实也是大城市。
在中国有一些小城市说自己要赶时髦,发展总部经济,陆老师在这一点上只好呵呵了,因为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大城市汇聚了大公司的总部,在中国也是这样的。当我们把那些耳熟能详的公司名字报一遍,你就知道,比如在深圳,我们有华为、腾讯;在北京,有滴滴、联想;在上海,有B站、携程、拼多多、哈啰单车。这些高科技的公司,往往都是在大城市集中的。
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说不对,美国有很多大企业的总部是在小城市。这里我得给你解释一下。中国的城市统计,比美国的城市统计,范围要大得多。美国的城市放到中国来,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个区或者一个县。所以很容易让大家误解美国的大公司在一些小城市,其实这些在美国的所谓小城市的大公司,它离真正的大城市都不远,所以它仍然是在大城市的附近。
给大家解释完这些现象以后,我就要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和高科技公司要在大城市扎堆?这个就要讲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了。
【原理解析:规模经济和现代经济增长】
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给大家讲解的,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而现代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就是创新和规模经济。创新,能够推动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克服资本边际回报递减的这样一个规律,使得经济增长可以持续,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增长。
那么,创新又是哪里来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告诉你,创新跟规模经济有关。而规模经济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叫做干中学,英文叫LearningbyDoing。如果在一个城市里,人多,企业做得大,企业的业务量大。不管从你个人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讲,都可以在工作当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经验和知识积累得越多,知识的创造就越多。这个时候,经济增长就进入到了一个现代经济的状态,是创新驱动的。
一讲到规模经济,经济学家就做了一些研究。如果我们回溯到1990年代,有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做了一些数据分析,是不是大的国家,创新的速度和后劲就比较强一点。结果一看数据,没有这个现象。那就很奇怪了,理论上说,经济增长进入现代经济状态以后,规模经济很强,但是在数据上却看不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在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把空间这个因素结合到经济增长理论里的话,就会发现,其实经济增长这个宏观经济理论,和我们所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就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大家发现,规模经济这个现象不是在国家层面发生的,换句话来讲,不是越大的国家创新越强;而是在区域和城市层面发生的,是人口密度越高的区域和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越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这就解释了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大学生和高科技公司都在大城市扎堆的现象。
那么,这种现象背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这里就涉及到规模经济效应发生的微观基础。研究发现,有三种微观的机制,导致了宏观里的规模经济,它分别是分享、学习还有匹配。
我们先来说分享,我们都知道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是固定投资。
不管是开企业,比如说就在我此刻录节目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一个固定资产投资,我们要租一个场地,我们要有一些设备,这些都是固定投入。那么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也有很多固定投入,比如说你要建设地铁,你要在工业园里建设道路,你要提供公共服务,从图书馆到警察都是你这个城市需要提供的。
那么规模经济的第一个机制「分享」就告诉你,如果在一个城市或者在一个工业园里,有更多的人或者更多的企业,大家就平摊固定投资的成本。说得通俗点,地铁造好了,得有人来坐,坐的人越多,成本被分摊得就越薄。
到了开企业这个层面,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租了一个场地,有了一些设备,大如果你的业务量越大,你的生意做得越多,其实每一笔生意,它所承担的成本平均来讲就下降了,这个就带来了规模经济的第一个作用机制,叫分享。
规模经济的第二个效应,学习。学习机制又有两个小效应。第一个效应,我把它简单称之为我跟自己学,也就是所谓的LearningbyDoing,或者叫干中学。我们做一项工作,做得越多越熟练,经验越丰富,在市场上所能够得到的回报越高,不管是录节目的摄像师,还是给我化妆的化妆师,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你做得越多,就会做得越好,这个就叫干中学。
在城市生活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学习机制,叫做人力资本外部性,我把它简单称之为叫跟周围的小伙伴学。你想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大城市,大城市的大学生比重比较高,那么在你的同事、朋友、邻居,里面就更加可能有大学生,你们经常生活在一起聚餐、工作,你们之间就在相互学习。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所谓叫人力资本外部性。那么它为什么叫做人力资本外部性?就是因为你从你的朋友、同事、邻居那里学到了知识,分享了经验,但是其实你并没有付费,所以它是一种外部性。
那么当城市存在了学习的机制以后,我们就引起了城市规模经济的第三个机制,叫匹配。我们先从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开始,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的亲戚朋友里,不幸有一个人得了重病。你想,你是在老家找医生,还是到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来找医生呢,我想,如果你的收入足够高的话,你肯定选择到大城市找一流的医生,你会发现全世界范围之内,比较优秀的人才都是集中在一线的大城市的。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就跟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分享和学习机制有关。就以我做大学教授为例,我在大城市的商学院,我们有很多商学院的学生,于是陆老师只需要教一门课,就是中国经济。我越教,就越熟练,这时候我又获得了学习效应。所以如果要是知乎找一个人来讲经济学,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在上海的一线高校里,找一位比较有名的老师来讲。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知乎跟陆老师之间的匹配效应。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做一家企业的,原来这家企业在温州生产鞋子,是劳动密集型的,在
()
温州待着问题不大。但是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企业要转型了,要转向设计和创新。这个时候,当你需要有设计的人才,当你需要上市,需要提供金融服务,你就会发现,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许更贵了。但是你只有到大城市,才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这个也是匹配效应。
我刚才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在生产环节,再来看看消费环节,因为每个人挣了钱都要消费的。我们在大城市里生活,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你想吃什么,都能找得到,只要你有钱。但是在一个小城市,你就会发现做不到这一点。一个小城市餐馆,绝对不敢开越南粉,为什么呢?因为像这样小众的食品,在一个小城市可能有这样的偏好的消费者就不够多,如果你专门只卖越南粉,可能你的生意就不会好。但是到了大城市以后,我们既可以吃到越南粉,也可以吃到泰国菜,还可以吃到南美的菜。这样一来,在大城市人多,由于有各种各样的消费偏好,哪怕你只做一种菜,你都可以活得好。而反过来,当你只做一种菜的时候,你就可以专业化,并且越做越好,成为百年老店。于是在匹配机制之下,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也只有在大城市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的初恋是纸片人 夜来南风起:卑微皇后逆袭记 潜伏与追捕:东北亚谍战往事 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 结婚前规则:多希望你就是最后的人 破茧之蝶:向火而生 滴血不认亲 2:人间闹剧 IP 打造吸金术:抢占个人品牌时代的红利 眼科医生的近视眼手术指南:解决你的高度近视焦虑 乍见之欢 七夜劫:一夜一个惊魂故事 假期快乐,我的宝藏恋人 白月光回国,她撕碎了娇宠约定 龙生九子:不同时空爱上你 全家保险配置必修课:用保险保障家庭安全 江湖儿女:10 个平凡人的爱恨情仇 睡梦医生 良人在侧:只愿君心似我心 前任飞升我下凡:傲娇小仙女的天庭作死事件簿 初代网红:互联网与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