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名学生坐在桌前学习——假设他们是初中生,面对着一道难度较高的初中数学题。如果你是高中生或者其他领域人士,可替换成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具体的题目并不影响说明道理。现在,3名学生遇到的是下面这个问题:
这道数学题很难,20分钟过去了,他们都没有解出来。随后,他们又各自花了10分钟看答案解析,学习本题的正确解法,并且最终掌握了。那么,在过去的30分钟里,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否一样呢?
正方形ABCD绕B逆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得正方形BPQR,连QD,连CP交QD于E。
CE=5√2,ED=4,求AB长。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校级模拟题)
一个粗浅的判断是他们的学习效率或许是一样的——由于没有自行得出答案,所以他们前20分钟的效率基本上是零,或者都同样低下;由于后10分钟都在看答案解析,并且都看懂了,所以他们后10分钟的学习是有效的,并且效率基本相同。
但也有人会想,在那30分钟里,他们具体在干吗呢?这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他们的具体行为。
在前20分钟里,第一名学生态度懒散地趴在桌子上,明显心不在焉。他瞟了一眼题目,觉得不会做并且毫无兴趣,然后开始发呆,接着往窗外看了几分钟的风景,转笔或者摆弄手指头,甚至掏出手机看了几个搞笑小视频。20分钟过去了,他没有完成题目,然后花了10分钟看答案解析,最终记了下来。如果你立刻抽查他能否把题目解出来,那他确实可以解出来。而第二名学生和第三名学生在练习题目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或对题目不感兴趣的情绪,整体状态是比较专注的。现在,你认为他们的学习效率是一样的吗?
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第一名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低于后两名学生。他连基本的学习态度都没有端正,怎么能学好呢?虽然看答案解析能够看懂,但那是真的理解了吗?虽然当场能背下来答案,但过两天会不会就忘记了呢?毕竟他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下,肯定是学不好的。
大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一名心不在焉的学生是学不好的。但如果两名学生都在认真地学,没有心不在焉,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是不是就一样了呢?我们再来看看后两名很认真的学生。
第二名学生盯着这道题目,心里很想做出来,他的专注力都集中在题目上,但他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思路,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他的大脑只有在小部分时间出现了一些断断续续的零散念头,大脑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接近空白的状态。他可能微微皱着眉头,用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新的图,试着做了一两条辅助线,但没有找到解题的灵感。20分钟过去了,他没有解出来题目。最后,他花10分钟看懂了答案。
第三名学生看完题目以后,大脑高速运转着,充斥着各种想法。他先想,既然是旋转问题,那可能要用到全等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我要找一下图里的三角形;他一会儿又想,三角形不够,是不是要做几条辅助线?于是,他先试着从某个点上做一条垂线,或者连线,或者平行线。当他试过了很多种辅助线后都没有做出题目,他又想会不会要用勾股定理,然后设几个未知数?随后他在草稿纸上列出了一堆式子。可是他依然没有解出题目。最后他又想,这个E点的轨迹看起来像个圆形,会不会用到四点共圆、圆周角之类的知识?于是,他又进行了一大堆尝试。总之,他的脑子里有大量的想法,而他把这些想法都进行了尝试和推演。可惜,直到时间结束他依然没有解出正确答案,最后他花10分钟看懂了答案。
现在,聪明的你再来想一想,哪名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答案当然是第三名学生。
当我们讨论一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时,会面临双重表象。
第一重表象就如第一名学生的行为,他声称自己学习了30分钟,如果你没有看监控录像或者在旁认真观察,就会被他骗到,以为他是认真学习了但效果不好。但这一重表象很容易被识破,只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看到他的行为。同时,学生也很容易知道自己本质上并没有在认真学习,所以学不好才是正常的。
但第二重表象——第二名学生的行为——就没那么容易被识破了。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旁认真观察,会发现这名学生确实在认真学习,甚至还有点焦虑,被不会做的习题刁难得非常沮丧。他们会观察到孩子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心想,都已经这么勤奋且学得这么痛苦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不好呢?同时,学生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自己明明已经很认真地学了啊!最终,家长、学生和老师都会认为,学生只是单纯地不擅长那个学科,没有天分而已。
我们评估学习效果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仅依靠结果来判断。从短期结果上来说,三名学生都是一开始没有做出来题目,而看答案看懂了;从长期结果上来说,第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差,第二名学生中等,第三名学生最好。但这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后才能发现的结果。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众多事件,中间有无数变量和影响因素,普通人根本无法从结果中反推出,他们学习效果的差距是由当初做练习时的不同状态导致的。尤其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学生,其状态的差异如此隐蔽,绝大部分人很难注意到。
现在,我将第二名和第三名学生的行为列出来,放在一起做对比,你会本能地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在后续的小节里你还会了解到,这种效率的差距不是由智商导致的,而是由于他们对大脑的使用模式不同。即,这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复制的方法。
那么,后两名学生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本质区别。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比重要,它将引出的不是某个学习的小窍门,而是几乎所有高效学习策略的核心原理。
备案号:YXX1lAZwkJfx1Qx6BFP5MA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人间有诡:烧脑的高智商悬疑故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比打骂更有效的 10 大亲子沟通策略 别说你爱我: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有毛病 霓虹夜行:见幻影,见人心 公务员申论备考入门:从零开始,如何准备公务员申论? 台灯推荐与选购:打造光线舒适的起居环境 巅峰较量:了不起的世界冠军们 白狐报恩:东北民间精怪故事集 潜龙憨婿 龙帅医尊 学会幸福:人生的 10 个基本问题 惊奇档案:都市恐怖怪谈实录 傅佩荣的哲学课:心灵的旅程 深夜怪谈 成为农产品主播:当直播带货遇上「接地气」农产品 东南亚异闻录:恐怖就在我身边 都市传说调查系列:梦男、雨中女郎、黑色星期天…… 赌城混迹录:一个女叠码仔澳门记事 从新人到律师:来自红圈所合伙人的律师入行指南 高考冲刺指南:科学备考,高效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