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时代探讨人生奥秘的箴言。但是,若想认识自己,所牵涉的相关问题太广了,包括:人类生命有何特色?自我与他人的异同如何?人的一生有何意义?宇宙存在对于人生意义有何启发?人死之后是怎么回事?死后还有另一种生命吗?神明存在吗?神明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面对上述问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而这些答案也一直在改善修订之中。在知识普及之前,人们通常以「概括承受」的方式,认同社会上的主流观念,譬如宗教所教导的现成答案。到了二十世纪,理性启蒙的效应浮现,人们日益需要自行探讨人生问题,而心理学适时兴起,蔚为风潮。
以单一学科而论,能在二十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理学莫属。换言之,如果我们继续奉行「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名训的话,首先就须认真向心理学家请教。
基于上述体认,我在长期探讨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对心理学的领域保持高度兴趣,并且自觉受益良多。众所周知,「哲学」号称「爱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哲学「始于经验,而不终于经验」,意思是:心理学家的理论是我的出发点,而不是我的止步之处。就心理学所依据的是丰富的人类「经验」而言,它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但是正因为如此,哲学要努力再进一步,找出这些经验「之所以是如此」的根本条件。譬如,设定一个关于「人」的思考架构,如「身、心、灵」,然后评估每一派心理学在这个架构中的定位。
整理我所涉猎的心理学知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身」居于主导地位的阶段,由身来「决定」心是怎么回事,这种观点,以行为主义作为代表;而弗洛伊德学派则主张由身来「影响」心,亦即人的潜意识无法摆脱生物本能的特质,再由潜意识来解释心理活动。其次是「自我」概念展现的阶段。代表人物有二,一是阿德勒,认为自我「面对」着群体,一生都在致力于超越自卑;二是荣格,主张自我「通过」群体,由集体潜意识找到化解疏离之苦的门径。第三个阶段,「自我」要主动出击了,譬如弗兰克尔声称,自我要求「意义」,可以为此而忍受折磨与考验;又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自我所要求的是「实现」,要把人的优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是由身走向心,再由心往上提升,走向灵的领域。就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超个人心理学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本世纪大显身手了。所谓「超个人」,所指的正是「灵」的层次。因为只有在灵的层次上,所有的个人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源头与归宿,亦即可以化解在身与心方面所造成的个别差异。
明白上述心理学的进展之后,哲学还有什么任务呢?依我浅见,哲学探讨的目的,不在于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因此,「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首先谈到的是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无异于界定了人生的整体面貌与根本关怀,于其后从心理学看自我。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方面不会在介绍每一派心理学时「流连忘返」,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也能对各派心理学进行定位、省思与批评,以符合哲学爱智的初衷。
在这一部分中,要讨论七派心理学的理论,当然会有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的困境。我只希望做到两点:在介绍时,要有同情的理解;在评论时,要有全盘的观照。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心理学也不例外。我们从心理学出发,将来还会穿越哲学及宗教学的领域,所期望的也只是对人生有所助益,可以往「认识你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备案号:YXX1J4jnE3TgpEgNKHbG04
()
「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时代探讨人生奥秘的箴言。但是,若想认识自己,所牵涉的相关问题太广了,包括:人类生命有何特色?自我与他人的异同如何?人的一生有何意义?宇宙存在对于人生意义有何启发?人死之后是怎么回事?死后还有另一种生命吗?神明存在吗?神明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面对上述问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而这些答案也一直在改善修订之中。在知识普及之前,人们通常以「概括承受」的方式,认同社会上的主流观念,譬如宗教所教导的现成答案。到了二十世纪,理性启蒙的效应浮现,人们日益需要自行探讨人生问题,而心理学适时兴起,蔚为风潮。
以单一学科而论,能在二十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理学莫属。换言之,如果我们继续奉行「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名训的话,首先就须认真向心理学家请教。
基于上述体认,我在长期探讨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对心理学的领域保持高度兴趣,并且自觉受益良多。众所周知,「哲学」号称「爱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哲学「始于经验,而不终于经验」,意思是:心理学家的理论是我的出发点,而不是我的止步之处。就心理学所依据的是丰富的人类「经验」而言,它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但是正因为如此,哲学要努力再进一步,找出这些经验「之所以是如此」的根本条件。譬如,设定一个关于「人」的思考架构,如「身、心、灵」,然后评估每一派心理学在这个架构中的定位。
整理我所涉猎的心理学知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身」居于主导地位的阶段,由身来「决定」心是怎么回事,这种观点,以行为主义作为代表;而弗洛伊德学派则主张由身来「影响」心,亦即人的潜意识无法摆脱生物本能的特质,再由潜意识来解释心理活动。其次是「自我」概念展现的阶段。代表人物有二,一是阿德勒,认为自我「面对」着群体,一生都在致力于超越自卑;二是荣格,主张自我「通过」群体,由集体潜意识找到化解疏离之苦的门径。第三个阶段,「自我」要主动出击了,譬如弗兰克尔声称,自我要求「意义」,可以为此而忍受折磨与考验;又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自我所要求的是「实现」,要把人的优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是由身走向心,再由心往上提升,走向灵的领域。就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超个人心理学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本世纪大显身手了。所谓「超个人」,所指的正是「灵」的层次。因为只有在灵的层次上,所有的个人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源头与归宿,亦即可以化解在身与心方面所造成的个别差异。
明白上述心理学的进展之后,哲学还有什么任务呢?依我浅见,哲学探讨的目的,不在于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因此,「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首先谈到的是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无异于界定了人生的整体面貌与根本关怀,于其后从心理学看自我。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方面不会在介绍每一派心理学时「流连忘返」,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也能对各派心理学进行定位、省思与批评,以符合哲学爱智的初衷。
在这一部分中,要讨论七派心理学的理论,当然会有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的困境。我只希望做到两点:在介绍时,要有同情的理解;在评论时,要有全盘的观照。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心理学也不例外。我们从心理学出发,将来还会穿越哲学及宗教学的领域,所期望的也只是对人生有所助益,可以往「认识你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备案号:YXX1J4jnE3TgpEgNKHbG04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知识内容写作课:写一篇真材实料的网络爆红好文章 闪灵录像带:谜团深处,谎言尽头 步步沦陷:对不起,我爱不起你了 他们行走在你我之间Ⅱ: 欲念、畸恋与离奇命案 拨开历史迷雾:开国功臣们的兔死狗烹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皇室、文坛与神女 荒诞男女:脱轨的爱情和婚姻 入赘王婿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时代 末日突袭:禁闭 24 层 护肤精华推荐与选购:从了解皮肤开始 逃爱记:霸总请你滚远点 别说你爱我: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有毛病 东南亚异闻录:恐怖就在我身边 一顾倾城:穿成大反派的红颜小祸水 品色时代:女人,你不必太乖 化妆品直播带货指南:从提升话术开始 明朝往事:为国而战的大明风骨 成为农产品主播:当直播带货遇上「接地气」农产品 缚君心:如何攻略傲娇狗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