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政府机关并非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这导致政府机关在运行的时候无论是从效率还是动机来讲,都不像商业机构那么强烈。商业机构可以请最好的人,付最高的工资,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同时可以把需要隐藏的一些不良资产,通过较高深的会计制度,比如像苹果公司在海外发行的债券一样,进行比较好的处理。但是由于政府机关的资源相对比较紧张,且整个运行机制受到的约束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这场游戏中,政府机关总是相对处于劣势的地位。
第二,从资源上来讲,政府机关和私营企业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在海外市场如此。私营企业无论工作环境、薪酬,还是人员培养和投入都超过政府机关。于是,竞争的时候,政府机关往往处于劣势的地位。还有很多优秀的人会先到政府部门工作,在建立人脉,获取资源和经验之后,转身进入私营企业,提升自己的收入。他们对政府机关的运营方式非常了解,并且能在私营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活学活用。
第三,在信息方面,政府机关和私营机构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很多公务员可能放弃政府工作进入企业,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的运作方式,但是少有私营企业的员工放弃比较高的薪水到政府机关工作,因此政府机关不能清楚地了解在商业机构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上三个劣势,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在监管商业机构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
公司治理
当然,即使在这样一个监管框架下,麦道夫能把自己的投资历程持续二三十多年,也并非易事。历史上,美国纽约州的州立律师和麦道夫的一些投资者曾经不止一次向监管层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认为麦道夫的投资收益有不可信的地方,希望监管层对麦道夫进行调查。那么麦道夫是怎么绕过这些调查,为什么没有被监管层发现呢?无论是纽约州政府,还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都曾经对麦道夫进行过多次调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的解释是人力有限,在这家以律师为主(80%的人都是律师)的机构,如果用现有人力调查上市公司,那么连10%的上市公司都调查不了。所以人力的缺乏就导致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没有一个监管人员真正去过麦道夫的公司。监管人员如果实地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麦道夫的保险箱里只有很少的交易记录,他的办公室相当干净,据说仅有几台计算机和一个保险柜,保险柜里只有几张纸,其他什么东西也没有。如果实地调查一下,可能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问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的钱在哪儿?」
还有就
()
是缺乏公司治理。麦道夫的两个儿子、一个兄弟,以及他的侄儿都在他的公司工作,他的兄弟是首席法律顾问,所以整个公司基本就是一个家族企业,没有任何主营业务,无所谓谁来监督他,也没有谁会揭发他。也就是说,没有「吹哨子的人」。
美国曾通过《吹哨人法案》。「吹哨子的人」就是公司内部的告发者。比如,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如果告发了这家公司的违法行为,可能会受到公司各种各样的打压,会遭到解雇,受到公司的报复。所以法律规定,如果公司内部有人「吹哨子」,引起人们对于某种违法行为的关注,政府将担保告发者避免受到一切人身或财务上的风险和危害。如果有投资者因为告发行为发起集体诉讼,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赔付之后,「吹哨子的人」会拿到赔付总额的一定比例,这是对其勇敢行为的一种奖励。但是对于麦道夫公司这种小规模的家族企业来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它完完全全是一个家族企业,所以没有治理上的制衡和保护。既没有外部的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吹哨子的人」,难怪欺诈行为会持续这么久。
审计的缺失
每年,审计部门至少应该向投资者提供一份经过审计的报告。麦道夫对法律非常熟悉,毕竟他曾任纳斯达克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肯定是知法的。于是,他找了一家极小的审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只有三名员工:一个人78岁了,常年住在佛罗里达州,已退休;一个人是秘书;一个人做审计。这家公司记录在案的数据显示,其15年没有做过审计业务,但愿意给麦道夫盖这个章。
虽说审计师是投资者的「看门狗」,尤其对上市公司来说,审计至关重要,但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审计报告里,都有一个趋势,即审计师给予公司的支持报告和华尔街分析师给予的推荐报告一样,都是越来越多,而与公司管理层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少。
这主要还是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权衡自己的会计报告的公允性和商务需求时,经常面临痛苦的抉择。上市公司或者被审计公司只给事务所一条路,如果不按它们的说法去做,它们就会换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所以审计不只是提供公正的第三方信息,同时也是一种商业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审计的标准,还是信息披露的标准,全球都存在竞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业务,但要以牺牲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的长期声誉与商业价值为代价。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大量有毒资产和持有有毒资产的金融机构AAA级的最优信用评价。这些信用评价不但最终摧毁了大量金融机构和股东的财富,也几乎摧毁了这些评级机构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建立的声誉和全球金融体系。可见,这不只是中国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也普遍存在。
了解世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确实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情况和趋势是中国独有的,哪些情况和趋势是全球共存的。至于它们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有些可能是共性的,是全球经济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趋势。与此同时,了解哪些情况和趋势与我国具体政策、法规及国情有关,正确对待全球和中国自身的挑战与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看待中国发展所经历的特殊阶段,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母基金的推波助澜
基金公司通常不会主动销售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公司或一些中介机构提供基金销售服务。这些中介机构有时可以帮助投资者买到平时买不到的基金。笔者认为,我国的相关行业也会很快发展到这一步。在美国,像著名的索罗斯的基金、SAC基金(也曾因内幕交易被调查)、文艺复兴基金,常年对普通投资者不开放,只有和这些基金长期合作的母基金可以继续投资,所以民众可以通过一些母基金进行投资。当然,这项服务并不是免费的,它们往往会向投资者收取1%的管理费和10%的业绩提成。
当时,对专门给麦道夫的基金提供资金的母基金有许多报道,甚至比对麦道夫本人的报道还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基金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FairfieldGreenwichGroup)。该集团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所在地区的平均家庭收入是美国最高的。格林尼治集团专门做高净值的财富管理业务,公司的负责人沃尔特·诺埃尔原来在花旗银行工作,他的太太来自一个显赫的瑞士家族。公司只有一个合伙人,曾经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部门工作。该公司的主要工作基本由沃尔特掌控。沃尔特夫妇5个美丽的女儿都嫁给了世界不同大陆上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他们共同创立了多只帮助投资者投资的母基金。那么格林尼治集团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会决定投资哪只基金呢?正是麦道夫掌管的基金。这家公司较早地投资了麦道夫的基金,两者关系良好。随着麦道夫在行业内的口碑越来越好,大家都想把钱投到他的基金里,在别处买不到,便只能通过母基金投资麦道夫的基金。
母基金本身并不做任何基金管理和投资业务,它的主要职责有两个:第一,提供资金,把投资者的钱投到想投的公司;第二,对这些基金进行监管、调查、分析,向客户推荐应该购买的基金。对于这两种服务,母基金往往要征收1%的管理费和10%的业绩提成,如果一个高净值的投资者通过一个母基金投资给一个基金管理公司或私募基金,要支付3%~30%的费用。所以私募基金再怎么有吸引力,扣除交易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之后的净收益与原来的总收益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净收益才是投资者真正获得的收益,其他的就都拱手送给华尔街了。美国曾有一项学术研究,通过一个很复杂的数学模型证明,如果时间足够长,全世界的财富都会流到华尔街,因为所有人的钱都会让它去管理,雁过拔毛,最后所有的钱就会流向金融行业。
沃尔特家族给麦道夫提供了多少钱呢?在麦道夫的600多亿美元资金中,这家管理公司提供了150亿美元。虽然麦道夫非常低调谦和,但是沃尔特家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是社会名流,经常举办奢华的派对,融入当地社交生活。可见,金融欺诈犯罪往往不是特别高调,就是特别低调,这两点在麦道夫的案例里面都有所表现。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对于前10年将资金投入麦道夫基金的人来讲,每年10%~15%的收益率,每6年翻一番,每12年翻两番,一美元变成四美元,自然是快事一桩。但是作为投资者,一定要保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棒的人。因为最后一个接棒的人,不但可能无法获得任何收益,而且连本金都有可能收不回来。法院在清算麦道夫的资产后发现,最后两年投资麦道夫基金的人只能拿回10%左右的本金。
这又回到前面谈到的投资风险和泡沫形成的问题。如果投资者不知道收益从何而来,不知道泡沫在什么时候会破裂,那么是否投资某个资产或者什么时候斩仓出局在很大程度就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如果知道泡沫迟早会破裂,但没人知道是今天还是明天,大家就应该采取逆向思维,即如果我觉得它一年后会破产,我半年之后就要把钱拿出来;如果半年后要破产,我现在就要把钱拿出来。因为泡沫破裂的速度之快和时间之早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投资者特别重要。
那么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麦道夫丑闻带给投资者哪些教训呢?我之前带领加州大学的学生访问巴菲特的时候,他一直在讲他那句老话:「我对投资者有两个建议,第一,不要赔钱;第二,永远记住第一句。」当然,巴菲特还说了一句名言:「不要投资你不懂的东西。」但是笔者也在投资自己不懂的东西,这很难杜绝,因为我们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虽然有时我会觉得像自己这样
()
一位金融教授,连投资这点儿小事也摆不平?但是很多时候,现实情况就是摆不平。
投资者一定要尽可能了解投资对象的生活方式、交易记录和一些最基本的文件,不要把钱投给你尚未充分信任的人。很大程度上,麦道夫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投资者,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共关系维护者。他是一个老人、优秀的高尔夫球选手、积极的民主党赞助人,还是叶史瓦大学的重要校董和整个大学校友基金的管理者。他有个孩子的骨髓出了问题,他就为整个美国骨髓研究机构捐赠了大量资金。他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在社区里有非常好的声誉,但他唯一不擅长的就是投资。如果我们要投一个项目,或投一只基金,就要问问它的管理团队如何、过往有什么经历、采用过什么策略、审计师是谁、监管人是谁、其他投资者是谁。千万不要因为面子不敢喊出来:「国王其实什么衣服都没有穿。」
当然,还有些时候投资者并非碍于面子,而是贪心。比如当面对某些民间借贷许诺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收益率,或者像麦道夫那样保证每年百分之十几的收益率时,投资者必须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资产能够维持这样的收益。综观历史,全球股票年收益率为10%~15%,但是投资者必须面对比较大的波动率。债券类的投资相对比较稳定,但年化收益率只有5%~6%。其他收益,或者来自一些偶发的市场机会,注定难以持久;或者是通过承担某种风险获得的。虽然这种风险可能当时还不为人所知,难以用量化模型估算,也可能已经通过复杂的金融创新分割,比原来小得多了,但是归根结底,风险还是风险。金融创新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风险,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毕竟,金融科学不是炼金术。因此,投资者必须记住所谓「富贵险中求」的中国老话,这句话在投资领域特别适用。切莫因为一些短期诱惑,就放弃自己长期投资的原则。
投资者还要关注什么呢?作为私募或者对冲基金,本来的精神就是低调和不披露,尽可能少和社会公众发生联系。同时,因为行为上的偏差,人倾向于回避不熟悉的东西,不想去问我们的基金经理到底采取了什么策略、做没做衍生品、怎么控制风险,想的就是把钱付了,每年拿到10%~15%的收益率。
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互联网泡沫阶段的互联网股票,美国房地产泡沫期间的CDO和CDS,还是国内的民间融资,这些能带来高收益的资产往往是我们原来没听说过的,或是不太熟悉的。因为人们对于传统的投资领域了解得比较充分,风险也比较明确,所以收益也就不会太让人激动。但由于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模糊性的规避倾向,我们不愿意学习、了解这些不熟悉的东西。笔者的很多朋友经常会问一些关于投资的问题,笔者听了就非常害怕——这些基本知识都不懂,竟然还敢投资。掌握基本知识是投资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总而言之,风险可以是别人的风险,但财富是自己的财富。无论前景如何诱人,投资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对于高风险的产品,应浅尝辄止,多元投资。?备案号:YXX12aYGlPzFrQvrlzfBAbl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十三问 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亲历的邪门真事儿 娱乐:我真不是佛系明星 是心动呀:和男神的甜甜恋爱日常 诡异的错位:没有恰好遇见,只有蓄谋已久 龙婿叶凡 黑莲花成长手册:由「她们」主宰的言情故事 婚姻博弈:爱到绝境再逢春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三国风云与魏晋南北朝 恋爱高手,当场去世 刑警异闻录:每晚一个离奇命案 蓄谋已久失去你:低到尘埃里的,不是爱情 寂寞猎食者:有钱人的野心勃勃 我爱你,就像雾里看花 神经质少女:别杀我,你就不会发现自己死了 我在线教恶毒女配重新做人 唢呐一响,万神朝拜 老实人联盟,后下手为强 悟空之死:看不透真相的神话阴谋录 恐怖的真相:灵异奇案和凶猛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