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小说网

电台小说网>三字经全解合集 > 第13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第1页)

第13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第1页)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注释经:儒家经典著作。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

诸史:各种史书。

世系:帝王家族的世代相承关系。

终始:王朝的兴衰始末。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就可以阅读史书了。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朝代兴衰交替的始末。

心解读史这四句话是本章的引子。《三字经》提出读懂了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人们就可以学习历史了。古人认为,读史必须在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形成自己判断是非、认识事物的标准,不至于在读史时迷失方向,或者只记住了具体的史实而未能从中吸取教训。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的历史,总是会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历史正可以填补人类这种内心对于时空的渴望以及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慌。学习和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为宽广的时空里获得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历史是出于人们自己的内心需要。

另外,人们学习历史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目的——为了现在。人类的发展在于不再盲目于任何事物,而是有理性地从事某种事情,也就是说,人们要问个为什么,并且首先思考事情的逻辑性、合理性,并估计事情可能的结果,然后才去行动。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知道被引用了多少次,而且这句话的含义甚至比得上一本专著。因为历史囊括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一切成功的规则与失败的教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失败的重演。我们学习和认识历史,无形之中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让我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接纳和改造生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如果用两句话来概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重要性,那就是: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历史告诉未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历史的教育作用。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车之鉴”的说法。古时的明君唐太宗也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上,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也与他积极吸取历史教训,尤其是隋代两世而亡的教训是分不开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经说过: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有三种原因:一是获得历史知识,二是获得智慧,三是认识人性。这三点都很重要。古人与今人最大的相通之处就是人性。人性的丰富,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善良,人性的丑陋,都可以从历史中看得清清楚楚。历史知识并不能直接让你致富,但是,它可以完善你的人生,增强你的文化品位。史书中充满了各种智慧,它成为今人的借鉴,因为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古人成功的智慧可以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启示,古人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得到警示。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百家讲坛”栏目开播。栏目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2005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同时,也带动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历史。在这种学习历史的滚滚浪潮里,一向特立独行的易中天教授又抛出了“历史无用论”,以提醒人们学习历史不要抱有太多功利的想法。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道:“历史当然有用,以古鉴今,读史明智。我为什么反复说没用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现在的功利性太强了。功能说得太多,难免庸俗化。我强调历史、艺术的大用无用:百无一用但又不可或缺,必有大用。”历史不是试卷上的选择填空,也不是炫耀自己学识渊博的工具,它对我们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事情上,而是渗透在人们的观念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历史这么厚重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敬畏和崇尚的态度。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注释羲:伏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农: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世:远古时代。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心解三皇我们在谈到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经常提到“三皇五帝”,并将之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只不过是实力较为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秦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把那三皇五帝的名称各取一字合成一词,自称为“皇帝”,以示其地位的崇高无比。

“三皇”的说法是在战国晚期才出现的。另外我国传统对“三皇”的说法并不一致。有的说法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有的则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也被《三字经》的作者采用。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这个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他聪慧过人,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乐音,又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便画出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八卦也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伏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并经常与女娲一起出现。传说,上古时代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大洪水,世间只留下了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于是他们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再度使我们民族繁荣起来。

继伏羲以后,神农(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不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此外,他还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传说神农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五脏六腑清晰可见。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于是,神农决定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他把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作为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加以注意。后来,由于神农氏服了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而身亡。

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战中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在他的统治下,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数学、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都是他的后裔,他们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因此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因此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节是今人祭祀黄帝的日子。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注释唐: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尧。

有虞: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

揖逊:谦让有礼。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痛史  何博士备论  善恶图全传  冠子  懤杌闲评  棋经十三篇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商君书  列女惊魂传  小学诗  铁冠图  情梦柝  因话录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三)  尚书  侠女奇缘  穆天子传  声律启蒙  新中国未来记  抱朴子内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