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肯定人性善的一面,并认为循此一途,发而外用,普通人也能成圣成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成尧舜”。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学说。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够保存天赋的善性或者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二是能够扩充或发展先天具有的善端;三是可以帮助人们知性知天。此外,重视道德意志的锻炼也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器,必须经过严格的锻炼,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和《论语》一样,均为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不同,《孟子》多善鸿篇大论,气势磅礴,发言凌厉雄辩,思维机智缜密,无论文采和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注释中庸:书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抽出来与《论语》等合称为“四书”。
子思:孔子的孙子,据说孟子是他的弟子。
中:中正、中和、不偏不倚。
庸:经常、常道,永不变化的意思。这里是说中庸是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子思作了《中庸》一书,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永恒的德行。
心解《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全篇约三千五百字,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有“子思作《中庸》”的记载。到了南宋,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根据学者的考证,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子思,名孔伋,子思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的《中庸》注本这样解释“中庸”:“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而是不亏不盈,不急不缓,不骄不馁,不过不及的追求,只有找到了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才会达到可进可退、伸缩自如的人生境地。中庸之道的主旨就在于修养人性,从而具备理想的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人们调节人际关系就需要具备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这三种天下通行的品德。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贤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
中庸之道还要求自我修养要遵循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者三条原则。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子思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讲述的是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中庸思想在西方的共鸣者就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德行是mesotes,中文的翻译就是“中庸”。他说:“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度与不及都是要遭受失败的,而中道则受到称赞,获得成功。被称赞和成功都属于德性。所以德性乃是一种中道,因为它旨在达到中间。行恶是多方的,相反,行善则只是单向的,这就是作恶日益,为善困难的原因:因为射不中目标很容易,而击中目标则很难。由于这个道理,过度和不及属于恶,中道属于善。”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端实、不卑不亢的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大学:书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抽出来与《论语》等合称为“四书”。
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修:修身,自身的修养。
齐:齐家,整顿家族。
平:平天下,安定天下。
治:治理国家。
曾子作了《大学》一书,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心解《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而且将它列为“四书”之首。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一说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也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著述有《大学》、《孝经》(有人认为《孝经》是孔子的作品)等儒家经典,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并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当代的曾姓后裔均把曾子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懤杌闲评 尚书 穆天子传 棋经十三篇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声律启蒙 新中国未来记 列女惊魂传 小学诗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三) 何博士备论 善恶图全传 铁冠图 商君书 情梦柝 抱朴子内篇 侠女奇缘 冠子 因话录 痛史